據《連線》網站報道,在洛杉磯,最有洛杉磯范兒的場景是:在教會區(qū)一個公交車站,一名小伙子帶著吉他,另外一名小伙子帶著滑板。緊挨著他們的,是一個賣釣魚竿的地攤。在他們身后,一輛白色的半自動駕駛快遞機器人在人群后邊慢騰騰地往前挪著,然后差點與一只狗相撞。

除在人行道上行駛外,Marble與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沒有什么差別。Marble的任務不是把客戶送到餐館等地點,而是把飯菜由餐館送給客戶。居住在教會區(qū)或波特雷羅山區(qū)的用戶,如果通過Yelp Eat24訂餐,會被詢問是否愿意由Marble送餐。當然了,一般用戶會選擇同意。
Marble觀察周圍物體的方式不同于人,它利用激光雷達和相機詳細探測周圍物體。教會區(qū)非常漂亮,到處是街頭藝人、非主流文藝青年和小攤販。如果Marble在這里都能玩得轉,在其他地方也不會有問題。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Marble也能自如地穿行,雖然在演示中,一名操作員隨時準備在必要時對Marble進行遙控。Marble開發(fā)者稱,這是正常的,目前它還不能獨立在城市中穿行。
對于自動駕駛技術來說,與在隨時可能出現狀況的人行道相比,在車行道上行駛要容易得多。車行道是一個相對有序、規(guī)整的環(huán)境,有車道線、交通標志和信號燈,人行道則是亂糟糟的——在洛杉磯尤其如此。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商店,沒有交通信號幫助Marble預測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因此,Marble只能實現半自動駕駛。
因此,開發(fā)者向Marble提供了幫助。Marble公司聯合創(chuàng)始人馬特·德蘭尼(Matt Delaney)說,“我們已經制作了所在區(qū)域的高清3D地圖。”,這有助于Marble更好地了解周圍環(huán)境,使它能專注于應對社區(qū)出現的意外狀況。
《連線》表示,但目前,操作員需要為Marble保駕護航,在它遇到問題時接管控制權。對于試圖偷竊它的人,Marble會拍下他們的照片。即使未來Marble自動駕駛技術更高超后,公司也計劃讓人遠程對它們進行監(jiān)控,既確保不會有人試圖盜竊Marble,也可以在出現問題后及時干預。
那么有人會問了:如果還離不開人,使用機器人還有什么意義呢?德蘭尼表示,Marble是傳統(tǒng)外賣員的補充,而非是為了取代他們,主要用于短途服務。供應鏈咨詢公司Chainalytics工業(yè)部門副總裁伯特·懷特(Burt White)表示,但像Marble這樣的機器人會不可避免地蠶食人的工作崗位。
風險投資公司投入大量資金,幫助創(chuàng)業(yè)公司開發(fā)快遞機器人,目標是解決物流業(yè)所謂的最后1公里問題,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完成把包裹由物流中心送到用戶家中的過程。
風險投資公司Eclipse Ventures合伙人格雷格·雷奇歐(Greg Reichow)表示,“雖然Marble首先用于送外賣,我認為它未來可以用于送藥品和其他物品。”在Marble公司一輪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746萬元)融資中,Eclipse Ventures是領投投資方。
但是,實現這一愿景需要克服的障礙,不僅僅只是流浪狗和醉漢。市政部門還必須判斷這些機器人是否足夠安全,能與人共享人行道。
舊金山警察局官員羅伯特·魯伊卡(Robert Rueca)說,“乍一看,這種機器人似乎并未明顯觸犯現有規(guī)章制度。”他表示,由于機器人運送的是飯菜而非人,與人行道上的手推車差不多。不過,與手推車不同的是,這種機器人自動行走,沒有人直接控制,它們體形足夠大,可能給行人造成嚴重傷害。
《連線》稱,送貨機器人不僅僅需要贏得市政部門的認可,還需要贏得民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