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府學胡同小學上演了一幕奇特場景:“中國智造”機器人“小胖”走進小學課堂。十幾名身高約一米二的小學生圍坐在四周,在工作人員操作下,小胖“說學逗唱”,引得課堂內笑聲不斷。

“主人,你好,我是小胖。請問有什么可以為你服務的嗎?”在彩色動態(tài)轉變的表情中,小胖先用四川方言跟大家打了聲招呼。北京進化者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四川方言外,小胖還新增了“變聲”語音包,包括急性子、機械、鴨子、空靈、慢吞吞、電流等。用戶下載后,語音包便會儲存于機器人身上。
這臺被定位為家庭陪伴新伙伴的智能服務型機器人——小胖,身高1024毫米,外形為不倒翁狀,左右兩側各有一只“胳膊”。在它跳舞時,胳膊會自動伸展出來。因其外形呆萌、隨身附帶有趣的表情包以及生動的語音包等特性,深受小學生們的喜愛。
去年9月份,家用版服務型機器人小胖正式面向公眾發(fā)售。截至去年底,已出售4000余臺。這對于剛剛興起的人工智能消費市場,顯示出強勁的發(fā)展空間。“銷售前期,我們也曾做過眾籌,然后通過第一批種子用戶,口口相傳,得到了更廣的銷售渠道。”北京進化者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控制系統(tǒng)專家蔡月日說。
讓機器人越來越具有擬人化性格,真正成為生活中的一員。不過,對于新鮮事物的出現(xiàn),大眾確實需要時間了解和接受。這一點,孩子們似乎做得比大人更好。當小胖第一次出現(xiàn)在龔寧家中時,年僅6歲的女兒毛毛對這個跟自己一樣高卻圓滾滾的機器人充滿了好奇。從開始躲在沙發(fā)后遠遠觀望,到對小胖愛不釋手,開心地與小胖對話,毛毛只用了短短幾分鐘。
對于智能機器人,成年人則顯得更加理性和成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葛晨虹認為,智能機器人最首要的功能應該表現(xiàn)在服務方面,例如播放音樂、天氣預報、為孩子講故事及空氣凈化等。當智能機器人集教育、娛樂、服務三大功能于一體之后,將可滿足家長對家庭服務型機器人的廣泛需求。
家用智能機器人還擁有一些潛在消費者,他們對于智能機器人的信息獲取還停留在科幻影視作品中。“我很愛看科幻電影,印象里智能機器人應該就是變形金剛或者大白那個樣子。偶爾我也幻想,自己能像《她》里面的男主角一樣,愛上一位無形的智能機器人,感覺應該會挺酷吧!”在北京電影學院動漫設計專業(yè)就讀大一的新生李力維說。
像李力維這樣的潛在消費者不在少數(shù)。目前,在家用智能機器人領域,盡管市場需求旺盛,但是產品仍然以樣機為主,真正量產的并不多。即使能夠達到量產,也很難做到充分銷售。由于目前大眾對智能機器人了解不多,缺少基礎認知,因此在弱人工智能技術和生產背景下,真正的家用智能機器人跟電影作品里的那些具備強大功能的虛擬機器人還有一定差距。“我們需要時間讓大眾了解真實有趣的智能機器人。”蔡月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