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能時代論壇”在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舉行,在此次論壇上,機械工業(yè)出版社的新書《機器人革命》同時發(fā)布。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副社長陳海娟女士在會上對本書內容做了簡單介紹。
陳海娟:尊敬的各位來賓和朋友下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和大家相聚在這里,共同參加這個新智能時代論壇,靜·沙龍一周年,暨《機器人革命》發(fā)布會,我首先代表本次活動的主辦方之一,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對大家光臨我社表示熱烈的歡迎。
今天是陽光明媚的午后,今天能夠用一個詞概括到場嘉賓的陣容,就是群賢畢至,我相信這樣的氛圍里大家一定會渡過一個美好而有收獲的下午。

眾所周知,現(xiàn)在諸如新工業(yè)革命,工業(yè)4.0,智能制造都成為了我們在耳邊熱議的熱詞,但在這些熱詞涌來的信息中機器人被認為是重要的切入點和推動力量。工信部頒布的計劃中提到了我國2020年的時候,在高端機器人領域國產的機器人希望能夠達到45%,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在我們的學研以及企業(yè)經營層面,機器人都成為當下炙手可熱的話題。這代表著在我國對于機器人產業(yè),以及機器人技術的發(fā)展包括給我們的社會的工作和生活所帶來的沖擊,應該說是腳步越來越近了。
基于這樣的一個背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年推出了《工業(yè)4.0:即將來襲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今年又推出了《機器人革命:即將到來的機器人時代》一書?!稒C器人革命》一書的兩位作者都是機器人仿生領域非常重要的專家,對機器人制造技術的現(xiàn)狀和未來的趨勢,機器人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的影響,機器人產業(yè)的機會和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以及挑戰(zhàn),甚至還涉及到了機器人給我們將來可能帶來的倫理道德層面的有關問題都做了深入的闡述和介紹。這本書我相信在推出之后會對我國機器人產業(yè)的發(fā)展,包括公眾對于機器人的興趣帶來重要的推動力量。
作為一家有60余年的出版單位,機械工業(yè)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服務裝備制造業(yè),服務國家的社會經濟建設,服務國家的科技進步,可以說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在60余年的發(fā)展中,成為我國大型的社會領先的出版社之一。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得到了各位朋友的支持和厚愛,我們有信心,和各位朋友共同努力,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向社會奉獻更好的圖書。
《機器人革命:即將到來的機器人革命》新書發(fā)布會
主持人:下面迎來《機器人革命:即將到來的機器人時代》圖書的首發(fā)儀式,在此我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了四位重量級嘉賓跟我一起見證這本書的發(fā)布,他們是中科院的王飛躍教授,阿里研究院的高紅冰院長,百度研究院的余凱院長和訊飛研究院的胡郁院長。請四位嘉賓分別發(fā)表一個發(fā)布感言,讓他們談談對于機器人革命這本書的意義和價值。幫助我們做一個導讀,首先有請百度研究院的余凱院長。
余凱:拿到這本書以后快速的翻了一下,感覺內容比較有意思。首先,我要感謝一下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因為在今天這個時代,作為一個出版機構能夠這樣做的,不光是跟隨,而是把握,甚至是引領時代的脈搏。大智能時代,在這樣一個大的趨勢下,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在積極地朝這方努力面。平時我經常收到機械工業(yè)出版社的編輯的聯(lián)系,也包括你們出版書,我覺得在信息產業(yè)、在這種智能科學領域,確實是比較活躍的。剛才也一不小心第一次看到機械工業(yè)出版社的英文名字,就明白為什么了,英文的名字叫Machine。這個詞所代表的意思可能不只是機械,而機械又指的是什么?我認為這是我們應該永遠探討的話題,因為人和機器的關系,將來可能會越來越糾纏不清,我們越是這樣的話,我們越要探討,因為我們不去擁抱創(chuàng)造未來,這個未來就可能會失控。
今天關于這本書還是蠻有意思的,我看了一下的感覺,這本書主要是關于仿生機器人和內容機器人的一些非常全面的一個概述。我從事那些比較偏軟的,比如跟大腦有關的,跟機械學習、大數(shù)據(jù)有關的工作,然而大腦要和骨骼結合在一起最后才能產生機器。我自己在市面上從來沒有看到這樣一本書,在我的領域之外的,關于機械部分的機器人全貌的概述,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我覺得這本書是從一個方面、從一個角度闡述了一個特別的觀點,所以我推薦給大家。
王飛躍:一個月前編輯跟我說要寫這個書的推薦序,我當時沒有看到這本書,后來翻了幾遍,內容確實是最詳實的,風格很好,如果能夠普及,將來必能引發(fā)更多的人加入這個領域,只有這樣機器人才能真正的成為一種智能的機器人,才能實現(xiàn)類人機器人,或者是仿生機器人。
大家看了書之后雖然知道要實現(xiàn)這些目標差距還是非常大的,但是不要緊,就是因為這個差距,才有我們的明天和今天的工作,否則我們活著也沒有意義。待會,我要講為什么要所謂的X5.0。從第一個時代就是機械化時代,但這是所有的基礎,后來是電器化時代,從蒸汽機變成電機,信息化時代迎來了計算機,網絡化變成路由器了,下一步相信是平行化了,其核心的機器就是機器人,物理的機器人、軟件的機器人。

我相信將來在這個社會中人付出得太多了,大家都想享受一下,產業(yè)對智力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下一代的成長都是碎片化的,都是QQ一代,看超過140字可能都會猶豫。我們推導方程,從一個等號到下一個等號就有十幾頁紙,再讓如今這些學生推導,我覺得他們中真的會有跳樓的。
然而這個“剪刀差”要彌補,就得靠機器人,我們文明的發(fā)展程度如何,我相信下一步肯定是機器人的時代,否則我們自己要革自己的命了,還是讓機器人來革比較好。
高紅冰: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談一點感受。我家里有掃地機,實在是不怎么好用;第二是,我們自己是菜鳥倉做機器人搬運,但是那機器一百多萬,就一個機器人,后面還得有一個大的數(shù)據(jù)庫支持。天津市委書記參觀的時候說這個東西現(xiàn)在作為嘗試可以,中國的勞動力很便宜,拿這個取代人力的還不是時候。這是我當時看到的場景。因為我自己對技術的演進,摩爾定律的認知,機器人在人類的生活中就在眼前,因為是呈指數(shù)級增長的模式產生出來的。
今天談論機器人這件事情,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數(shù)據(jù)在產生,數(shù)據(jù)的產生恐怕比單純的機器人來得更厲害,因為人怎么跑,怎么弄,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人所有的行為被記錄了以后,再輸入到機器里面,這個機器可能比人要厲害。如果一不小心把人裝到機器里面弄到地球之外都是有可能的,當跟溫度無關的機器裝上人的智能,離開地球不是太長遠的事情,這是有充分的想象時間的,我期待大家花時間把書好好的讀一下。
胡郁:剛才前面幾位老師講了很多。未來是機器人自己的革命還是要革我們的命?從這上面來看,今天我講的也是從感知到認知,跟這個有點關系,有一些研究人類歷史的專家,重點研究兩個方面,第一是人類的智能是怎么突破奇點的?非常有意思的一會兒會講到。還有另外一個點,說什么樣的人會來革人類的命?有很多人有三個觀點,今天正好我看到這本書,我們這個觀點就全了。說有哪三種可能性呢?一種是人類自己的基因改良,剛才汪建先生提供了非常大的平臺,人生不斷變化,我們會改變自己的基因。還有仿生人,甚至是和自己腦電波配合的。還有人工智能,另外的一種生命體。這本書,加上汪先生,和今天的主題,我感覺是在討論人類的將來會是怎樣的。我看了這本書以后,感覺寫得非常全,我推薦給大家,會是很好的參考材料,是人工智能討論時候非常好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