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概念變得很熱門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撈偏門,把它作為吸引眼球的手段。橡樹創(chuàng)新:人工智能領域最常見的騙術則是放一個真人在機器人后面,它的位置會被遙控,它的發(fā)聲和對話完全由人包辦,這樣在展示的時候就可以用和人一樣的智能水平欺騙很多觀眾。這種人工智能可以統(tǒng)稱為人工的人工智能。橡樹創(chuàng)新認為人工的人工智能除了用來吸引眼球外,其實也還有些具體的作用,前面我們提到在語義這樣的領域里,技術還不能徹底解決靈活對話的問題,這時候就會面臨一個挑戰(zhàn):我們既想提供一種基于智能的良好體驗,但又不可能完全依賴于智能。為了應對這種挑戰(zhàn),就有些人在嘗試一種人+人工智能的方式。
有些人發(fā)現(xiàn),很多App功能其實非常簡單,可能就是買水果、定快餐、打車等,但在手機上每個應用都要用一個App。結果就是我們要不停地打開不同的App來完成一項并不復雜的工作,并且在注冊、輸入住址等環(huán)節(jié)上是存在極大重復性的。于是人們就嘗試讓用戶可以在一個應用中,用一句話來搞定所有這些需求,比如幫我買一本《從0到1》送到家里;幫我訂一杯星巴克的咖啡12點前送到辦公室等。這種會話有的時候信息是完整的,有的時候則會缺東西,比如送到家里究竟是那天什么時候送,而補全所有信息完全靠人工智能會顯得非常蠢笨,甚至有時候也判斷不清楚究竟要補充哪方面的信息。

橡樹創(chuàng)新:這時候如果能夠先判斷哪些東西人工智能處理不了而把它轉接給人工,哪些可以直接讓人工智能處理,那就會提高用戶的體驗。橡樹創(chuàng)新認為這時候的關鍵是一個人可以同時處理的請求數(shù),這個數(shù)字如果過低,就有點像人工客服人員,業(yè)務越多,后臺所需要的人也越多,杠桿率很差,系統(tǒng)的價值也就不大。而要想達成這一目標,首先要有對服務流程及數(shù)據(jù)的深度整合,其次則要有比較發(fā)達的語義處理能力。對服務和流程的深度整合是說得把提供服務的一方所需要的東西清楚地列出來并可以自動對接,比如訂餐就要確定價格、菜名、時間、地點等,這點在O2O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其實可以被比較好地解決,于是剩下的主要問題是怎么縮減對話的輪數(shù)。
橡樹創(chuàng)新讓大家想象一下訂麥當勞的情形:
客戶:幫我訂兩份麥當勞板燒腿堡套餐,可樂和薯條都加大,盡快送到家里。
人工的人工智能:好的,請支付。
支付之后半個小時訂餐就送到了家里,因為家里是已經(jīng)輸入過的系統(tǒng)的信息,不用再問,同時“盡快”一詞暗示了時間。所以只要這一句話就可以搞定這樣一個訂餐過程,此時用戶為什么還要打開App自己選來選去呢。橡樹創(chuàng)新覺得這種系統(tǒng)最終一定會實現(xiàn)的,但眼下還不太確定誰會實現(xiàn)它,因為它會牽涉比較長的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