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亞馬遜(Amazon)創(chuàng)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預測,在未來十年內,機器人系統將先進到足以像人手一般靈活抓取物品。如今三年過去,亞馬遜似乎在這個目標上取得了喜人的進展。

該公司最近在它的Amazon Science網站新聞稿中發(fā)布了一段視頻,展示出一種新的“抓握”型機器人系統,也許未來它能在亞馬遜的倉儲體系內替代人類完成大量工作,或者至少幫助工人消解掉不少勞動強度。
在如今的零售和電子商務領域,倉庫自動化這個議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特別是對亞馬遜這家全美最大在線零售商兼第二大私營部門雇主來說,情況更是如此。Recode在今年6月曾報道,亞馬遜內部的研究報告預測,如果該公司不推進一系列徹底變革——包括提高倉庫的自動化程序——那么到2024年公司很可能無法在美國招到新的工人。
與此同時,工會決議在史坦頓島的投票中歷史性勝出,再加上即將于10月在紐約州北部舉行的另一場工會選舉,也許亞馬遜內部很快就會醞釀出工會組織。勞工活動人士長期以來一直認定,亞馬遜很可能會提升自動化水平以應對工會方面提出的要求。

在亞馬遜發(fā)言人提供的一份聲明中,該公司機器人AI總監(jiān)Siddhartha Srinivasa表示:“我們掌握著難得的機會,有望推進機器人操縱科學,借此讓員工和客戶雙雙受益。我們在機器人和技術方面的投資,正幫助亞馬遜的工作崗位變得更好、更輕松、更安全,也將為員工創(chuàng)造新的職業(yè)機會。”
但這里討論的機械臂絕不像大家腦海中想象的那般時髦又科幻。目前的概念驗證機仍然使用現成的金屬夾鉗,離未來感十足的抓取機械手還很遙遠。但它已經能夠每三秒撿起一件新物品并放置在金屬導槽上。亞馬遜表示,按照視頻中的速度,該機器人每小時可以抓取1000多件貨品,其挑選和放置貨品的速度可以達到人類員工的好幾倍。無論是一盒蠟筆、裝著調味粉的小瓶還是一把掃帚,該機械臂都能無需人為指導而輕松抓取和放置。機器人通過多個攝像頭“觀察”面前的各種物品,并借助機器學習技術判斷拾取當前物品的最佳方式,另有算法引導機器人準確遵循操作軌跡、在擁擠的場景下也不會碰撞或損壞貨品。初步測試還發(fā)現,與亞馬遜試用過的其他操縱機器人相比,這款新機型處理某些特定產品時的損壞率要低得多。
這段視頻和其中的機器人系統,都是去年年底由亞馬遜技術人員在受控的實驗室環(huán)境下測試得到的。這臺原型機器人只能移動重量在2磅以下的物品。根據亞馬遜發(fā)言人Xavier Van Chau的解釋,在此次測試中,該機器人需要處理重量范圍以內的幾百種不同物品,而且成功拾取并移動了約95%的物品??傮w來看,2磅以內這一重量限制大約已經能夠涵蓋亞馬遜在售商品中的一半。當然,該公司還在努力尋求能把這些貨品放入寄送箱的解決方案。也許后續(xù)將夾鉗配件跟吸盤相結合,再對AI系統做出針對性訓練,就能讓機器人明白該用哪只“手”操作哪種貨品。
目前還不清楚亞馬遜要到多久之后,才能開發(fā)出能夠處理絕大多數貨品的機器人。但最重要的是,問題的核心已經從“能否”變成了“何時”。當“何時”變成“現在”之后,自動化時代也將正式步入新的階段。至此,我們也將了解新一代倉庫機器人能不能像人一樣牢牢抓住貨品,甚至把活干得比人更漂亮。而新技術對這部分工人及其崗位會造成怎樣的沖擊,也將在那時揭曉答案。
亞馬遜公司一位發(fā)言人表示,該公司對這條道路充滿信心,而且認定目前倉庫中其他類型機器人的使用方式已經為自動化升級奠定了基礎。今年6月,亞馬遜公布了一款名為“Cardinal”的機器人原型系統,該系統能夠抬升和分類已經打包完成的貨品。該公司聲稱:“這種抬升和翻轉大型/重型包裹或復雜外形貨品的能力,有助于降低人類員工在狹窄空間中的受傷風險。”亞馬遜還提到,該系統將在2023年內被逐步引入各配送中心。去年,亞馬遜公司曾推出過另一款名為“Robin”的機械臂,功能定位跟Cardinal差不多,只是專門負責處理較輕的包裹。不過亞馬遜公司發(fā)言人Van Chau拒絕透露關于Cardinal或Robin機器人的部署細節(jié)。
亞馬遜在機器人領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當初以7.75億美元收購Kiva公司。在之后的十年間,亞馬遜先后推出超過50萬臺倉庫漫游機器人。同一時期,亞馬遜還雇用了超過100萬名工人,用以證明其并沒有利用機器人系統淘汰人類員工的意圖。
亞馬遜公司在最近的一篇博文中表示:“自收購Kiva之初起,我們從來不會對人和技術粗暴進行二元割裂。相反,最重要的是讓人員和技術安全和諧地協同工作,為我們的客戶提供良好服務。我們目前仍然秉持著同樣的愿景。”
Kiva機器人確實讓亞馬遜的不少倉庫工作變得輕松易上手。對于揀貨員或堆垛員們來說,這些機器人能夠在固定的工作站上將貨架運送到他們手中,這樣員工們可以一直待在工位上,不必跑來跑去。而在Kiva時代之前,亞馬遜的員工們每天要步行10到20英里,不斷把商品放上或拿下一個個貨架。
但Kiva機器人的出現,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在機器人普及之前,揀貨員的績效目標可能是每小時處理100件貨品。但在機器人被引入之后,亞馬遜將績效指標拉升了一倍。為了滿足績效要求,員工們被迫匆忙提速并導致工傷率增長。
亞馬遜在測試中希望機器人完成的任務,例如新視頻中的“抓握”機器人,明顯跟目前的員工任務有了更直接的重合。這臺機器人就像亞馬遜的揀貨員或堆垛員一樣,從一個位置拿取商品并快速放置到另一個位置,全程保持貨品完好。也就是說,這臺機器人原型雖然每小時能完成1000件揀貨,大概是人類揀貨員常規(guī)速度的三倍,但二者還不能直接比較。人類揀貨員需要從雜亂的貨架里選出貨品,有時候還得踩上踏腳凳才能取到最高一層的貨品;而堆垛員負責把每件商品放進移動擱架上的開放空間。相比之下,新的演示機器人只需要從一個開放空間拿貨,再放置到另一個開放空間,難度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亞馬遜發(fā)言人Van Chau表示,視頻中的原型機器人還沒接觸過真實倉庫,也沒有像人類員工們那樣從貨架上挑選過貨品。
盡管如此,新視頻還是引起了機器人專家們的關注。作為《Rule of the Robots》等多本機器人技術論著的作者,Martin Ford表示,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亞馬遜的這臺最新機器人原型在真實倉庫中的表現如何,但它似乎表現出了“顯著進步”。隨著這類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不少資金雄厚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都在嘗試開發(fā)機器人系統以解決這種相對精巧的抓握操作。Ford強調:“這個問題終將得到解決,而且速度會比大多數人預期的更快。”
在Ford看來:“一旦到了那個時候,亞馬遜倉庫及其他類似環(huán)境中的勞動力密度將大大降低。”
亞馬遜則堅稱,機器人將跟人類員工繼續(xù)在倉庫內協同配合。不過機器人專家們普遍認為,終有一天問題會擺在各家企業(yè)面前:到底是繼續(xù)堅持形式大于實質的人機配合,還是果斷用機器大面積取代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