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漢堡、炸薯條、煮餃子、涮麻辣燙、炒中國菜、做拉花咖啡……甚至是上菜,全由機器人完成。作為食客的我們,心里盤算的是:吃完這頓,下頓選啥?
熱門菜單
每天中午12點一過,智慧餐廳里的各位“機器人廚師”開始忙碌,電子屏幕上閃爍著正在排隊的數(shù)字,這是食客們的餐號。大家會選在靠近檔口的位置,眼神聚焦在機械臂上,等著品嘗它的手藝。
“XXX號正在出餐中”,提示聲響,拿著小票的食客快步走到出餐點,粉紅色燈閃亮,機械臂“恭敬”地送出一碗水餃,客人端走,接下來就交給舌尖了。“餃子檔營業(yè)第一天,兩小時就賣完了當天備料。”餐廳主管鐘展鵬對智能煮餃子機的首日亮相很滿意。
“牛肉漢堡的味道,不亞于那兩個快餐品牌。”有媒體記者說。加熱面包、煎肉餅、配生菜和醬汁、包裝、軌道傳送……一次備料,一臺機器可連續(xù)制作300個。只需20秒,一個新鮮熱乎的漢堡就能出爐,應(yīng)對用餐高峰,毫無壓力。
從天而降的菜
中國菜以烹飪復(fù)雜多變著稱,機器人也能做?答案是肯定的。中國名廚們的火候控制、翻炒手法、下料順序,早已設(shè)定為智能程序,宮保雞丁、東坡肉、煲仔飯……就是你想要的那個味兒。
菜炒好了,接下來是“空中走廊上菜”。當一盤干炒牛河乘坐云軌小車,在你的頭頂呼嘯而來,再通過下菜機,從天而降,最后懸浮在桌面上,你除了開著手機拍攝,腦海里就只剩一個念頭——“天上掉餡餅”可以是真的!
食客拍照留念
試運營10天來,智慧餐廳已經(jīng)有了“熱門菜”,它們是:餃子、胡辣雞塊、干炒牛河、蒜蓉西蘭花、紅燒牛肉面、小炒黃牛肉。“冬奧會還有20多天就開幕了,我們還在完善細節(jié),希望能以完美姿態(tài),讓國內(nèi)外客人吃得舒服。”鐘展鵬說。
都說眾口難調(diào),受饑餓程度、價格、心情、環(huán)境體驗影響,大家會對“口味”有不同評價,但面對“智慧餐廳”,你很難不翹大拇指,而且你還會很自豪地告訴外國朋友——這些“機器人廚師”全是“中國制造”。
每次點餐,都會犯選擇困難癥,既不想失去餃子,又渴望吃一口面條,最后,選定一種,吃完交流心得。因為防疫要求,餐廳內(nèi)每個座位都有三面隔斷,共享食物的念頭基本打消,因為你不方便僭越擋板,去嘗鄰桌的菜。這樣吃飯的好處是,你會更專注自己的食物,不浪費,吃精光。
調(diào)酒機器人
一個尊重食物的人,吃什么都香,更不用說,是國產(chǎn)機器人下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