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嬋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李雪婷
在去年疫情期間研制出世界首臺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的趙慧嬋,此前在網(wǎng)絡上也是人氣頗高,她在云棲大會間隙接受了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的采訪。
今年32歲的趙慧嬋是山東淄博人,或許因為小時候就很喜歡搭積木,上學后她一直喜歡電學和力學,順利考上了清華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和經(jīng)濟學學士雙學位。博士畢業(yè)于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專業(yè),曾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后研究,于2018年回國?,F(xiàn)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期望機器人幫人類做危險繁重工作
曾經(jīng)感慨“所有生活的波瀾都是因為科研的起落而引發(fā)”的趙慧嬋,主要從事軟體機器人領域的研究。軟體機器人是面向機器人本體設計和硬件技術(shù)的一場革命,被譽為“機器人領域十二大前沿科技”之首。
趙慧嬋介紹說,其負責的科研項目主要呈現(xiàn)形式包括智能假肢以及外骨骼系統(tǒng),可以將其穿戴到人的身上和殘疾人斷臂合二為一,還可以用在各種仿生機器人上。
他們還會利用柔性材料便攜的特征,做一些能夠進入狹小空間的機器人,能代替人類去各種環(huán)境復雜危險的地方進行探測、收集樣本和信息傳輸,其應用非常廣泛,發(fā)展前景很好。
得益于在軟體機器人領域的出色成就,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趙慧嬋與她的團隊承接了為武漢研制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的任務。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臺咽拭子采樣機器人”,趙慧嬋說她和科研團隊是摸著石頭過河,設計者在確保機器人在具備采樣準確度的同時,也要具備容易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特點。
歷時八個月時間,采樣機器人研制成功,應用到快速移動核酸檢測車上。目前這項技術(shù)仍在不斷迭代中。
說到個人的科研愿景,趙慧嬋表示,“希望機器人能去到我們?nèi)ゲ坏降牡胤剑瑤椭覀內(nèi)祟悘氖路敝氐奈kU的事情。”
此次大賽評委、康奈爾大學Robert F. Shepherd教授對趙慧嬋的評價是:分析能力超群,在這方面是個真正的天才。“她擁有我的合作者中最成熟、最強勁的工程能力。”
想用獎金擴大實驗室面積
之前有一則有關(guān)趙慧嬋的視頻在網(wǎng)上贏得了高點擊量,她也因為柔美的笑容獲得網(wǎng)友給出的“梨渦女神”的美譽。
“我覺得這基本上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以顏值受到關(guān)注”,趙慧嬋告訴記者,對于因為顏值而走紅自己也感覺非常意外。因為從小就屬于學霸類型的她,一直不太關(guān)注這方面的問題。
在領獎的高光時刻,趙慧嬋也回憶起自己人生的低潮期,“還記得我剛到美國的時候,語言也不通,找了好多老師套瓷,都沒能獲得實驗室研究崗的職位,曾經(jīng)也有過有非常黑暗低潮的時候,但是后來也是慢慢走出來了,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攻克一個一個難題。”
她想鼓勵大家和她一起不斷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著他自己最獨特的一面,所以最主要的就是不斷努力。”
平時空閑的時候,趙慧嬋也和大部分女孩一樣,喜歡追劇、化妝,而且愛吃各類美食。她還笑著總結(jié)了科研工作和做飯的相似關(guān)系,“都要看配比,加什么料,加料的順序,會大大的影響最后成品的味道和特征。”
她將和學生的關(guān)系形容為“亦師亦友”。她坦言,這次參加青橙獎評選,特別希望拿獎。主要是因為現(xiàn)在帶的學生比較多,但實驗室空間有限,她想用這筆獎金擴大實驗室的面積,讓學生們能有更寬敞的地方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