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座城市喻為一個人,要感知這個世界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必須“ 耳聽六路、眼觀八方”,那么IoT物聯網技術可以構建智慧城市的“五官”。而要把感知到的信息加以利用,還需要通過智慧大腦對數據進行分析,這便需要依賴人工智能計算中心。
栽下“算力梧桐樹” 武漢擁抱“最強大腦”
今年5月31日,武漢市聯合華為公司共同建設的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投入運行,總建筑面積2300平米,從進場施工到投入使用只花費了短短五個月時間,不僅彰顯了“武漢速度”,更成為了科技部批復的15個國家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試驗區(qū)中首批投入運營的項目。雖然只是一期項目,但該中心依托華為Atlas 900 AI集群提供的100P FLOPS算力規(guī)模,相當于5萬臺計算機滿載運算所產生的算力,成為了武漢數字經濟騰飛的“神算子”。
在智能制造領域,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為長江計算服務器智造基地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云邊端協同的“算力底座”,助力完成智能制造AI算法訓練,幫助人工檢測工作量降低60%、準確率提高10%,將生產線算法更迭時間縮短至2小時。
在數字化城市管理、城市交通和衛(wèi)生環(huán)保等城市治理領域,武漢當仁不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武漢倍特威視系統有限公司專注智慧城市領域,已有170+算法,其模型迭代訓練任務全面遷移至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相較獨立部署訓練服務器的算法迭代速度提升了10倍,助力“智慧武漢”構建了集感知、連接、計算、運用四位一體的城市大腦,并在電力巡檢領域、交通限高防撞領域、城市邊坡防護領域、城市內澇治理領域提供智囊支持。
在醫(yī)藥領域,武漢當地多家藥企也與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展開合作,得益于超強的AI算力加持,可以短時間內完成上千萬次的模擬計算,讓以往耗時數月的計算機輔助藥物篩選在數小時內完成。簡言之,借助AI算力對藥物配方篩選、模擬,再擇優(yōu)進行臨床試驗,可大幅減少新藥研發(fā)周期,加快新藥上市進度。
以普惠AI算力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式閉環(huán)
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除了為政企提供AI賦能外,還助力大學與科研機構完成重大國家級項目研究。比如武漢大學承擔的“大規(guī)模遙感影像樣本庫構建及開源遙感深度網絡框架模型研究”項目,基于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提供的專用普惠算力,構建了處理“大幅面、多通道”的全球首個遙感專用框架武漢.LuoJiaNet,并廣泛運用于目標解鎖、目標檢測、地物分類、變化檢測與三維重建等場景應用領域。
根據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的光谷信息創(chuàng)始人姜益民透露,僅在光谷就形成了一個地理信息、測繪遙感等在內的500家企業(yè)集群,當遙感衛(wèi)星數據上傳后,可通過AI糾錯提升電子地圖、電子測繪的精確度,未來還可以通過AI算法迭代發(fā)現自然災害苗頭,及時預警。
截至目前,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可支持重大AI應用的模型訓練及推理,廣泛服務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yī)療等多個領域,并為本地產業(yè)集群提供AI普惠算力。目前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在加快二期項目預研,助力武漢打造成為國家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發(fā)展試驗區(qū)的“領頭雁”城市。
全國各地爭先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
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為的就是賦予人工智能更強勁的“爬坡之力”。其中深圳、武漢、西安等城市均已建成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并投入運營,成都等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在建設中,此外還有北京、南京等地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設也陸續(xù)規(guī)劃中。
這些別具一格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將為當地智慧城市建設與產業(yè)集群發(fā)展提供普惠AI算力。未來,在全國各地人工智能計算的加持下,中國在數字經濟時代將跑出“加速度”,迸發(fā)更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更頑強的生命力。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向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