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置身于萬物智能化社會演進中
人機交互的關系也在悄然變化
為了讓大家更多理解這個年輕的話題
IXDC 邀請了徐濛先生來大會與大家分享
面對 AI 時代的新型人機體驗設計
在過去不長的時間里,我們共同經歷了:智能手機替代諾基亞、微信替代短信息、電子地圖替代紙質地圖、機器翻譯替代人工翻譯、智能診斷代替排隊問診…我們一次次為新產品而欣喜,又一次次從適應到習以為常。
技術的發(fā)展,正在革命性的改變人與機器交互的方式,人與機器之間的關系也在悄然發(fā)生改變。各式各樣的產品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已知規(guī)律和慣有思維不斷地被打破。這是科技的力量,也是產品體驗設計的力量。
作為百度 AI 落地的重要場景產品,百度地圖打造出各種AI技術結合“出行”與“信息”服務領域的創(chuàng)新體驗,結合用戶畫像,提供更豐富、更精準的出行建議與內容,力求把數據轉化為對日常出行有真切幫助的落地形態(tài),讓出行更美好。探索設計也得到了行業(yè)內的高度認可,榮獲日本"G-MARK" Good Design Award 2020 和 中國"紅星原創(chuàng)獎 2020" 。
2020年突發(fā)疫情帶來嚴重的社會影響,利用 AI 技術提供疫情相關服務設計,也是百度地圖的歷史使命。
在面向中國的疫情抗擊過程中,百度地圖結合疫情狀況大數據,為政府與個人提供了基于地理位置的遷徙地圖、人口流動分布熱力圖、疫情小區(qū)查詢、生活便民地圖、復工地圖等一系列出行服務體驗的解決方案。累計提供超22.4億次使用。
醫(yī)療的問題,是世界性問題,但是中國目前所面臨的醫(yī)療問題更為嚴峻,諸如老齡化問題加劇、醫(yī)療資源有限、醫(yī)療資源結構性失衡等。百度靈醫(yī)智惠應用AI大數據能力,通過提供順暢、友好的多端服務體驗設計,連接院內院外場景,為醫(yī)生和病患提供更加貼心的智能服務體驗。
院內可通過 AI 學習構建適合臨床輔助診斷的體驗流程,覆蓋篩查、診斷、治療等多環(huán)節(jié),深度插入基層醫(yī)院、醫(yī)生,診療流程,根據醫(yī)生工作狀態(tài)時的核心訴求以及具體使用場景的實地考察,有效解決基層醫(yī)生在臨床診斷過程中的易誤診、漏診的痛點,從根本上幫助基層醫(yī)生提升診療水平&效率;
院外則基于 AI 數據分析及語音能力,定義全新多感官智能互動體驗系統(tǒng),分別從聽覺/視覺/觸控/距離/環(huán)境/等多層認知層面降低用戶負荷,通過搭載智能硬件,為患者提供主動式的健康管理服務:智能診斷,在線數據分析,智能提醒服務,定期家庭醫(yī)生連線復診等功能,為病患提供更加智能且便捷的互動體驗。
針對突發(fā)性疫情,快速建立智能交互體驗解決方案,通過為中國公民免費開放“智能問診系統(tǒng)”,有效緩解在線咨詢平臺的人力不足的壓力,同時通過疫情狀況統(tǒng)計的公布,能夠讓大眾隨時關注疫情走向,提升自我防范意識;患者也可以在家通過自我隔離得到更加專業(yè)的問答與智能化地診斷(包含常見問題解答、標準化預問診路徑、在線醫(yī)生咨詢輔助)有效減少人群交叉感染的風險,維護社會穩(wěn)定。
2020年百度翻譯還推出多項防疫服務,在及時準確地向全球范圍內共享疫情信息中發(fā)揮著作用。在網頁端上線“生物醫(yī)藥”引擎,全網免費在線使用,為抗疫工作者翻譯提速。針對疫情嚴峻地區(qū)進行多語種專業(yè)詞匯翻譯優(yōu)化;通過多端向用戶傳播防疫譯制視頻,高效傳遞防疫經驗。相信在未來,它將會在更多樣的場景中與用戶互動。
人工智能是一個類生命的系統(tǒng),可以從大量人類知識中汲取,系統(tǒng)規(guī)?;瘜W習,有目的地推理,并與人類自然互動。讓用戶感受到系統(tǒng)的“真實”和“活力”,設計師需要對人們行為、生活場景和智能技術的有更深度理解。創(chuàng)建真正符合人們認知的體驗,以確保AI驅動的產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我們所關心的其實一直都是人與機器、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溝通的體驗感受。這個過程,也在因技術的進步,而產生新的體驗與設計對象。
給技術產品賦予人類的性格特征似乎已經成為趨勢,被賦予的不同"人格"的機器所引發(fā)的話題也不盡相同。比如仿真機器人帶來的恐慌,和大白的爆紅。但事實是:即使有了深度學習的加持,現階段的機器還遠沒有到達真正"智能體"的標準。既然如此,引發(fā)恐慌的究竟機器人的技術,還是它過強"人格"所觸犯到的人類的存在感邊界?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從心理學的角度,由于在外形設計的層面,若機器依舊停留在工具的外形緯度,人類下意識本能的判斷也就將其歸為了工具的類別;從發(fā)明的角度,被人類發(fā)明的機器/工具,除了本身具備特定的功能之外,還取決于被如何使用或如何定義。簡單來說,同樣一把剪刀,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兇器。計算機或是智能機器也是同樣的道理。
因此,將機器"人格"化的方向,不是賦予機器所謂獨立的"人格";而是讓機器擁有更有情感、更人格化的設計,讓人類和機器能夠產生情感上的溝通交流甚至共鳴,能夠更好的相互適應。
徐濛老師之前在 IXDC 國際體驗設計大會深圳站中,曾以“面向未來的地圖體驗設計”這一題目演講分享。將在 IXDC2021 大會分享百度在人機交互之間的用戶體驗案例經驗與思考,探索如何將技術進行應用,從而創(chuàng)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改善人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是一個類生命的系統(tǒng),可以從大量人類知識中汲取,系統(tǒng)規(guī)?;瘜W習,有目的地推理,并與人類自然互動。因此智能機器與人類之間的交互需要一種全新形式的用戶體驗設計,一種為人工智能量身定制的設計原則和方法,這不僅僅是一個觸點的設計,而是完整系統(tǒng)的設計流程。
首先 AI 決策和交互的抽象化,要聚焦用戶的理解和期望,這是建立信任的基礎;而互動中,交互模型需具備隨時調用任意層級的能力,在任意節(jié)點和用戶心智去匹配,給用戶及時的信息行動反饋。讓用戶感受到系統(tǒng)的“真實”和“活力”。設計師需要對人們行為、生活場景和智能技術的有更深度理解。
做為技術中臺產品用戶體驗團隊,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技術進行應用,從而創(chuàng)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改善人們的生活。比如在地圖的體驗設計中,語音對話/A 建模技術進一步放大出行導航用戶的感知能力,幫助用戶在復雜環(huán)境中更直觀地認知世界,與世界更自然地互動;基于時空大數據的智能推薦,產生順應場景流動的信息流,幫助用戶分析決策,釋放用戶腦力,提升出行效率。而 AI 賦能的辦公平臺如流,以智能的“流式”設計方式賦能企業(yè)全流程工作場景,實現溝通、協同和創(chuàng)新的互通互聯,為企業(yè)打造行云流水般的智能工作體驗。
我們生活在一個重新定位,令人興奮的時代,人工智能仍然是一個年輕的話題,它將在未來幾年中蓬勃發(fā)展。對于設計師,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我們需要改變調整傳統(tǒng)設計方法,構造使我們能接近目標的設計方法和流程,創(chuàng)建真正符合人們認知的體驗,以確保 AI 驅動的產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