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微小的食草動物不僅能將蒸氣與TNT、DNT、RDX、PETN和硝酸銨等爆炸性化學物質區(qū)分開來,還能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分辨出氣味來自哪里。人類已經(jīng)訓練狗,憑借其高度協(xié)調的嗅覺來探測爆炸性化合物,但狗有局限性。它們的培訓費用很高,甚至有時會通過試圖取悅人類訓練員而產(chǎn)生不正確的評估,而且人類對狗形成了一種情感依戀,蝗蟲與狗不同,是一次性的。而且,與小型機器人不同的是,半機械的蝗蟲很便宜。
我們不妨設想這樣的場景:伴隨著翅膀的咯咯作響和觸角的閃爍,蝗蟲嗡嗡地就位了。從籠子里放出來,蜂群嗡嗡地穿過馬路,感官根據(jù)TNT的氣味進行調整和訓練。先是一塊落地,然后是另一塊,在街角附近,隱藏在松散的紙板和一塊假的紙質巖石下的是簡易爆炸裝置。蜂群監(jiān)視器上,蝗蟲發(fā)現(xiàn)的炸彈像掃雷游戲一樣在平板電腦上標示位置,并等待蜂群識別更多的隱患。

每一只蝗蟲都能在當?shù)厣倭康闹脖簧仙妫且环N潛在的自我供電、自我導向的宿主,可以作為有用的傳感器組件。為蝗蟲配備人造傳感器背包,則是一系列機器人昆蟲研究的高新技術,由DARPA帶領的研究團隊完成。研究人員一開始是研究制造高效、有用的微型仿昆蟲機器人。研制這些“仿昆蟲微型飛行器”的目的是研發(fā)一些從很難看到的微小飛行器,可以進入狹小的、人類和哺乳動物很難進入的空間。

但是讓一臺昆蟲大小的機器飛行,是一個難題,因為在動力和工程能力方面遇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例如美國研制的黑黃蜂是一架麻雀大小的無人機,已經(jīng)達到目前建造的技術極限,同時仍保留著電池、相機和控制系統(tǒng)。最初的報價約為10萬美元,近年來價格已降至2萬美元左右。因此DARPA團隊認為,與其試圖將機器人設計成昆蟲大小,還不如將昆蟲變成有用的機器人。

這項研究包括在蟑螂身上插入大量的電動背包,以及將電動微控制器插入蝗蟲背部以實現(xiàn)控制。這些半機器人昆蟲還提供了大量潛在的傳感器框架,因為蝗蟲能夠自我滿足能源需求。美國華盛頓大學開發(fā)了一種方法,將電極安裝在蝗蟲的大腦上,使蝗蟲能夠自己進食。在部署后,它可以留在田里覓食幾天。如果能保持足夠小的尺寸,可以在蝗蟲背部安裝一個可以為傳感器供電的電池和一個小電子背包是可行的。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蝗蟲在群體中的工作更出色。當使用來自七只蝗蟲的數(shù)據(jù)時,爆炸物的檢測的準確率為80%,而僅使用一只蝗蟲的準確率為60%。到目前為止,這些結果來自實驗室,但如果美軍繼續(xù)對將蝗蟲用作廉價的消耗性傳感器感興趣,預計會看到現(xiàn)場測試,并最終進行戰(zhàn)斗部署。也只有到那時,我們才能知道電子化改造的昆蟲是否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