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要說中國整個機器人領域,哪一類發(fā)展最快,還得是協作機器人。
今年,中國的協作機器人在垂直領域已實現了14372臺的出貨量,占據了全球32.2%的市場。如此表現,放在整體低迷的國際機器人市場,必然是拿得出手的好成績。
千里馬就得配伯樂,大批資本早早地轉向協作機器人市場,期許瓜分這個千萬億的大蛋糕。只是,蛋糕雖大,還未成型,距離做大做好,似乎還有段很長的路。
協作機器人之所以備受矚目,原因在于它能夠直接與人進行交互。憑借安全、易用、人機協作的特點,又恰逢需求側改革的大潮,滿足時下“小批量、多品種、定制化”對機器人的靈活性的要求,能夠很好地適應了當下的市場,順利迎來了發(fā)展小高潮。

協作機器人旨在與人類一起工作,具有精確性、力量和速度,以實現高效率的生產。
協作機器人在幾個方面有別于工業(yè)機器人,例如在與人一起工作時沒有“安全空間”、簡化編程和縮短安裝時間、集成自動減速和安全監(jiān)控或距離傳感器,以及在工人與協作機器人工作太近的情況下減少機動功率和力量的能力。
協作機器人安全,操作方便,投資回報率高。這些機器人具有許多優(yōu)點,如安裝簡單、編程簡單、無需額外費用、成本較低的工具和附件,這些很容易被工作人員所接受。
協作機器人 vs 傳統機器人
相比使用傳統的工業(yè)機器人,協同機器人可以執(zhí)行許多不可行的任務。
中小型企業(yè)是合作機器人的主要潛在客戶,其中的操作涉及裝配、分揀、定位、機器管理和質量檢查等輕型任務,如果由工業(yè)機器人完成,這些任務的價值和風險都可能較低。根據市場的分析,協作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5年價值將超過80億美元,2018年至2025年期間,CAGR將以55%的速度增長。
人工智能日益融入現有的機器人,3D機器視覺技術的增強;以及云機器人實現連接工作云空間的潛力,是協作機器人生態(tài)系統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關鍵趨勢。
用于低價值任務的熟練勞動力短缺,以及傳統工業(yè)機器人在靈活操作中的局限性,同時又需要符合某些安全標準。這進一步為協作機器人開辟了新的增長渠道,不僅是在整個制造業(yè),還包括食品、消費者包裝和醫(yī)療保健等其他行業(yè)。
如何使協作機器人能夠安全地與人類進行日常的交互,或將成為是機器人工業(yè)長期以來面臨的一項重大技術挑戰(zhàn)。